看完6小时的《列夫·朗道:退变》,看样子国内只能靠资源了
柏林电影节第9天,所有竞赛片全部亮相,当地时间晚上几个平行单元的奖项也纷纷颁出。
费比西影评人奖
今年派出12位评委分为四组进行评奖。四个单元获奖影片分别是:
主竞赛
温蒂妮
Undine
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德国 / 法国)
奇遇单元
鸟类变形记
The Metamorphosis of Birds
导演:Catarina Vasconcelos
(葡萄牙)
论坛单元
二十世纪
The Twentieth Century
导演:Matthew Rankin
(加拿大)
论坛特别提及
序曲
Ouvertures
导演:Louis Henderson / Olivier Marboeuf
(英国 / 法国 / 海地)
全景单元
穆戈尔·毛戈利
Mughal Mowgli
导演:Bassam Tariq
(英国 / 美国)
论坛单元
「卡里加里奖」
1986年创立,表彰论坛单元中青年导演对主题和形式的创新。获奖影片:
维多利亚
Victoria
导演:Sofie Benoot
Liesbeth De Ceulaer / Isabelle Tollenaere
(比利时)
德国视点单元
大奖(Compass-Perspektive-Award):
永远的瓦尔辛湖
Walchensee Forever
导演:Janna Ji Wonders
(德国)
新生代单元14plus水晶熊
及
国际评审团奖
青少年评审评出的水晶熊奖:
尼罗河圣母
Our Lady of the Nile
导演:阿提克·拉希米
(法国)
国际评审团奖,大奖由三人评审团颁出(影片将获得由德国联邦公民教育局提供的7500欧元奖金),最佳长片:
我叫巴格达
My Name is Baghdad
导演:Caru Alves de Souza
(巴西)
泰迪熊奖
泰迪熊奖昨晚颁出,最佳故事片《第三将来时》(No Hard Feelings,德国),影片同时获得读者投票奖。评审团奖由蔡明亮《日子》获得。
今天只看了四场,包括一场六小时的《列夫·朗道:退变》。
官方展映
Berlinale Special
列夫·朗道:退变
DAU. Degeneratsia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 Ilya Permyakov
德国 / 乌克兰 / 英国 / 俄罗斯
★★★
影片长达六个小时,分为上下两部,中间有20分钟的中场休息。
但是鉴于影片开场前打招呼就花了25分钟,各种打铃叫排队抽烟上厕所买咖啡买吃的的观众回来又折腾了许久,影片从预订的下午五点开始,放完已经是十二点整了,映后QA又花了一个小时,实在是看得身心俱疲,在这里就简单分享一下观感,对两部《列夫·朗道》系列的电影节后找个时间再写长一点的文章吧。
不过首先说,选《娜塔莎》进主竞赛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把这部影片放在《娜塔莎》之后再行展映也是非常有逻辑的。
影片在时间线上位于《娜塔莎》之后的1968年,主要内容是《娜塔莎》中逼迫娜塔莎成为线人的军官弗拉基米尔·阿日波(Azhippo)通过种种手段当上了研究机构的主任并开始对各个部门的风气进行整顿,研究机构开始进行人体试验,接待了几位美国学者和一位以色列拉比,瘫痪且失语的列夫·朗道教授被各种青少年参观,机构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机构的一批「培养超级人类」的实验对象、强壮的青年男子们在阿日波的授意下开始在机构中制造紧张情绪,并最后在「最高指示」下对机构进行了清场。
相当鸿篇巨制,不过怎么说呢,尽管长篇大论的对话还是精彩异常但是叙事并不完整,结尾清场戏虽然非常惨烈但是怎么看都像是导演意志强加的团灭结局,并且颇有十几个人物按照电影叙事要求必须交代的人物结局根本没交代(比如青年学者们就写没了)。
尤其是这么几个被称为「土狼」的、精力过于旺盛的健壮青年在第二部里占据了过重的位置,这个本身也是导演为了结束这个项目而特意引入的角色,搞成这样就有些失衡。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四星(场刊三星)是我能给《退变》打出的最高分了。
影片开场就抛出了结论「某某某某是一种宗教信仰」,以到访研究机构的以色列拉比的讲座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其第一部(分为5段)基本可以概括为「政治强人阿日波的崛起」,花了很大篇幅展示这个机构中的各种荒淫现象,从主任到大厨(终于在这部片里看到了《娜塔莎》里一直没给镜头的后厨)都是精虫上脑腐败至极,而阿日波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就是个重整河山的道德模范了(美国心理学家给他做性格分析那场戏真是妙极);
第二部(分为4段)可以概括为「直到大厦崩塌」,占据重要篇幅的无视一切文化教养、信奉人种论和拳头的「土狼」们,我猜参考的一部分是戈尔丁的《蝇王》(猪头的典故都用出来了),还有一部分应该是WG,反正国人看起来这是典型的扫平一切牛鬼蛇神的做法。
影片中还有个不得不吐的槽点是机构的数学家Dmitry Kaledin和阿日波的「学术探讨」中对未来的预测,1985自由化,1990苏联解体等等不无后见之明的「神预言」,虽然明白导演的意图但是看上去实在是有些呵呵。
最后补充两点信息,《娜塔莎》和《退变》都是为柏林电影节特别制作的版本,前者正片原本长度是8小时,后者的长度也是9小时。
怪不得觉得叙事不完整,能完整吗……还有就是感觉导演们已经心很累了,还要对付各种试图在提问里下套的记者,尤其是女记者(今天有个以色列女记者的提问简直了)更是心累。
真的还不是我对女评委有偏见,《燃烧》在戛纳的惨案你们都忘了吗?
主竞赛
Competition
辐射
Irradiés
导演:潘礼德
柬埔寨 / 法国
★★
潘礼德又双叒叕拍了一部关于柬埔寨红色高棉军政府的纪录片……不过这次虽然蛮陈词滥调的但是视觉上颇有新奇之处,入选主竞赛是妥妥的,搞不好还能混个艺术贡献奖。
影片的影像绝大部分时候是三屏并置,少数时候是超宽银幕画幅比,主要内容则由绝大多数时候档案影像、少数时候新拍摄的数字影像构成,音轨上则是男女配乐诗朗诵(感觉重回法国电影新浪潮年代)。
整体而言这部影片更像一个视频装置艺术作品,放映空间也比较适合在美术馆。但是在大银幕上看有非常奇特的体验,三屏并置在很多时候会因为宽高比特殊,形成一个无限循环和延伸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在构图上有竖线条或者有规律排列的物体时,各种「希特勒三连」「XXX三连」看得眼花缭乱,而且还要分出一小半精力读字幕(英文字幕在画面顶部,坑)。
分屏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左右屏同步而中间屏的画面不同。文本上面的创作思路也主要是把一系列人类的灾难影像,尤其是红色高棉与日本原爆并置起来,此外还涉及了一战、二战、德累斯顿大轰炸、乃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影片的直接构思来源肯定是《广岛之恋》,一看片头在做手工我就喷了,以为又是一部《残缺影像》,不过这次也就是重构了一个日本房屋的模型。总之不太有特别新鲜的表述,但视觉确实很惊艳。
无邪
There Is No Evil / Es gibt kein Böses
导演: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伊朗 / 捷克 / 德国
★
还好有萨莉·波特垫底,不然这部片子就是今年最差了。
影片导演也是三大电影节常客,片子拍得……什么样呢,基本是个伊朗反死刑反兵役的宣传片。
影片由4个短片构成,分别是「没有邪恶」-中年监狱员工、「她说你可以做到」-拒绝担任刽子手的士兵甲、「生日」-为了获得三天假期给女友庆祝生日而担任了刽子手的士兵乙,以及「亲吻我」-二十年后的士兵甲的家庭大抓马。
影片的第一段还不错,半个多小时的日常鸡零狗碎之后,发现男主角的夜班工作是在监狱,并以一个十分有视觉冲击力的行刑镜头把观众的情绪一下调动起来了;而第二段的士兵小哥为了不去担任刽子手,想尽办法,与其他5名同寝室友有着相当精彩的关于宗教、信仰、责任、个人良心等等方面的辩论,不过画风突转成他本人的「越狱」片也是把人惊呆了,影片也是从这个时刻水准开始急转直下,更极品的是他越狱成功后的BGM竟然是《朋友再见》(Bella Ciao)……
第三段故事就不剧透了,总之是充满了巧合和矫情,同时又是一个态度强烈的政治声明,至于第四段就更不用说了,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尾,更可气的是这里面的道德说教和自我感动,再次响起《朋友再见》的时候我真的要笑场了……
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因为2017年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影片批评政府而被禁止拍片,也成为了电影节的政治声援对象,不过这并不能拯救这部冗长的影片。当然前一个小时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也不至于送个X。后面90分钟简直怀疑不是一个导演拍的……